4 |; a) Z J0 H7 ~5 a& _2 J如是道既是自然的,常然的。同時也是當然的,必然的。而且,又是渾然的。因此,中國思想不妨稱為唯道論。把這一個道切斷分開看,便有時代,有萬物。這些萬物處在這些時代,從其自身內部說,各有他們的性。從其外面四圍說,各有他們的命。要性命合看,始是他當下應處之道。從個別的一物看,可以失其性命,可以不合道。從道的全體看,將沒有一物不得其性命與不合道。只有人類,尤其是人類中最聰明的聖人,明白得這道理,所以說君子無人而不自得。自誠明,自明誠,成己成人成物而贊天地之化育。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4 01:15 AM
. U% p# c. ?- j; i4 |4 i$ w- v7 _公仔箱論壇藝術人生之可貴便在此。你的個性與人格,完全投射在你所創作的藝術品上,而映照到別人心裡,別人欣賞到你的藝術作品,便發現到你的個性與人格。你的藝術創作,便是你的生命表現。藝術長存,即是生命長存。然而藝術人生已是生命之物質化,無論一幅字,一幅畫,一件雕刻,一支樂曲,一個宮殿建築,乃及一個園林設計,總之藝術必憑藉物質而存在。你把生命融入了所憑藉的物質,別人再從此物質來想像瞭解你的生命,這些多少是間接的,不親切,不單純。因此欣賞藝術時的心情,總是欣賞藝術品的本身勝過了欣賞創製藝術品的作者。這是藝術人生之缺憾。只有憑藉於外面物質更少的,始是表現出創造者之個性更多的。在這裡,只有音樂和東方人所特有的書法,則比較不同了。因其比較憑藉外面物質更少,而更接近於下面所要講的文學了。 3 S0 f+ D( ^' B* A4 e2 R+ L公仔箱論壇+ _" \& M# ?4 \+ M* d' I0 ?! T
文學在此上和藝術不同。藝術作品需要憑藉物質,而文學作品則由人類自身所創造的文字中表達,不再需要憑藉自然物質了。因此欣賞藝術的,一定不免於欣賞作品超過了欣賞作家。而欣賞文學的,往往可以欣賞作家超過了欣賞作品。我們就此點來評論文學,則戲劇和小說,似乎仍不是文學之上乘。何以作故?因戲劇和小說,就創造言,還不免要把作家的心情曲折轉變寄放在別的人事上而投射到別人的心裡。就欣賞言,則還不免使人欣賞戲劇和小說作品之本身,勝過了此戲劇與小說的作者成此作品時的一切心情之真源。如是則依然是一種間接的交流。如西方之莎士比亞,其作者本身人格,可以形成種種之猜想,而仍無害於其作品戲劇之價值。此可證明作品可以脫離作者而獨立自在了。在文學中,只有抒情的詩歌和散文,才始是把作家和作品緊密地融成一體,在作品上直接表見出作者之心情,以及其個性和人格,直接呈露了作者當時之真生命,而使欣賞者透過作品而直接欣賞之。最空靈的,始是最真切的。最直接的,始是最生動的。最無憑藉的,始是最有力量的。如是始可說是理想文學之上乘作品。中國人總是崇拜陶潛與杜甫,勝過了崇拜施耐庵與曹雪芹。因施耐庵與曹雪芹只將自己生命融化於他的作品中,而陶潛與杜甫,則是將自己的生命凝成了他的作品,而直接奔放。同樣理由,中國人崇拜書家,常常勝過了崇拜畫家。公仔箱論壇# j- F( e0 E7 }+ y
公仔箱論壇7 A4 l6 \2 {# v, U% T& \9 p
崇拜畫家,常常勝過了崇拜建築師。而崇拜文人畫,亦勝過了崇拜宮院畫。 # i! t5 L3 m, _% B+ N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3 g0 J& `9 d" v1 p
科學家的生命則寄放在純客觀的物理上,距離實際人生更遠了。我們若以藝術家的創造心情來看科學家,則科學家應該可以說是更藝術的。何以故?因其能純粹忘卻自我而沒入外面的事像中,因而在外面事像中獲得了自我之存放。但此種自我,卻已是純粹事像化了,更沒有自我之原相存在。因此說科學家是更藝術的藝術家。因此科學家在科學真理之發現上,是絶對沒有所謂個性與人格之痕跡存在的。豈僅如此。在科學發現之後面,幾乎可以使人忘卻有人之存在了。因科學是超人生的,非完全遺忘人生,不能完成科學。因此我們只有在追憶科學家那一番探求真理之過程中,有時可以稍稍領略一些科學家們之日常生活與其內心精神。至於在科學家所發現的科學真理上,則絲毫不帶有科學家自身之蹤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c; g8 W& [& a/ m4 V
- O Z, q- N) _2 j$ S3 F'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繼之再說到宗教。西方人的宗教,實和他們的科學貌異神近。因非遺忘人生,即不能進入宗教。他們亦必是先忘卻了自己,而後始能祈求沒入宗教的教理中。他們所信的宗教教理,幾乎也可說是一種純客觀而又同時是非人生的。他們先把握到上帝的心情,再始回頭來處世,在他們心坎深處,不該存有家庭,不該存有世間,他們只該以體認到的上帝的心情來處家庭,來處世間。在其追求宗教信仰之一段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其日常生活與夫其內心精神之一斑,但在其所信仰之真理中,則同樣不能有信仰者自己的個性與人格之重要與地位,甚至不應該有人的地位存在呀!至少在理論上是須得如此的。tvb now,tvbnow,bttvb8 P* d/ j! f) I2 U6 I' {$ e' a' b
推概與綜括www3.tvboxnow.com6 _ O( T/ b; V" s
tvb now,tvbnow,bttvb5 \2 f9 o& G8 F. [- D
知識必附隨於對象而起,對象變,則求知的心習與方法亦當隨而變。知識對象,大體可分為自然與人文兩大類。或分為物質與生命兩大類。生物學在第一分類應歸入自然,與人文不同。在第二分類,則與人文同列,而與物質不同。若把一切知識作一簡單之序列,從自然到人文,最先應為數學與幾何,即最抽象的象數之學。其次為物理與化學,再次為天文與地質,這些全是無生命的物質。其次為生物,再其次為人文學。人文學中再可細分各部門,自成一序列。www3.tvboxnow.com8 U ]8 g. s' k# V, {( C$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