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電/長期以來,人們對於精神疾病,往往採取回避態度而非積極應對,處理方式常為隔離,特別是將一些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永久隔離。有些患者因無家可歸、沒有依靠,只能長期住在醫院。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歧視不僅影響了患者的康復,而且影響社會穩定和社會道德提升。全社會必須正視這一問題,並通過有針對性的科學的社會治理工作,逐步消除對精神疾病的歧視。 % [1 e2 `# l7 c3 Y5 L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M1 @% F, F1 m, t! p1 c1 ]' x
當前社會上對精神疾病存在歧視,究其原因,一是某些人囿於偏見,認為患者在道德方面有污點,從而在言行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侵犯精神疾病患者的尊嚴。二是社會關心、關懷的氛圍和機制還不健全,使大多精神疾病患者很難真正融入社會,一旦有人患精神疾病,其生活空間便急劇縮小至家庭和醫院兩點一線之間,患者即便康復依然面臨教育、就業、婚姻等諸多困境。面對人數不少的這一特殊社會群體,有的職能部門應對舉措不力,相應社會管理制度和機制有待完善。有的媒體對待精神疾病患者沒有發揮應有的輿論引導功能,而是通過歪曲的報道吸引眼球。某些記者會將一些未經醫學診斷且行為失常的新聞當事人推測為精神疾病患者,給他們貼上標簽,“疑似精神病”的新聞標題屢屢見諸媒體,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3 B M% k' j: n. T6 Y8 e! W
2 S( Q$ N* t! x4 b& a. V 醫學尤其是社會醫學已經充分說明,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比健康人更具危險性,他們某些怪異的舉動是因為思維、情緒、行為等方面發生了異常,這些異常源於大腦功能的紊亂,與其他器官的病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是可治療、可治愈的。社會的歧視反倒增加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負擔,而且還會加速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的“短板”效應。 3 \, K- Z% A; o% g K3 _3 t: O' t! f* v- q5 d( B: V2 N8 o
解決精神疾病患者歧視這一社會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制度和機制。具體而言,主要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I8 d+ n( w, P4 Z# l% d4 a
y# ^2 J9 y' f o* o% O+ U( a 完善法律保障制度。我國已經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如《勞動法》規定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復之後教育和就業權益應受到保護,同時一些地方性法規也相繼頒布,比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精神衛生條例》都明確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限制精神疾病患者的人身自由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法律法規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有效執行。下一步應在嚴格執行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保護精神疾病患者的法律法規體系。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經驗並結合中國國情制定《反歧視法》,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制度,切實維護精神疾病患者的正當權益。公仔箱論壇6 i3 H) @% z6 h* @-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