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資訊] 賽車熱血 Mercedes-AMG GT S

 ,  描述: **** Last Update 03/02/2016 with youtube review
本帖最後由 nt1972 於 2016-2-3 05:26 AM 編輯













接替SLS AMG的AMG GT S,由外到內都是源於賽車的設計,車價居然由SLS的三百多萬下調至二百餘萬,超值。

一部跑車的身價決定於多種因素,戰鬥力只是其中之一,與賽車的淵源及戰績都相當重要,五年前的平治SLS AMG,車頂一對鷗翼車門,把1950年代平治300SL Gullwing的設計元素帶到廿一世紀,其後,SLS AMG在世界各地的GT賽事取得優異戰績,累積了足夠名氣才交棒給新一代的AMG GT及GT S,不難想像新GT要走的那條路會平坦得多。

新GT能否大賣是後話,至少從新車的整體製作來看是充滿誠意的,簡單來講,這是平治AMG一班專家用了在賽車壇打滾數十年累積回來的經驗,去造一部可天天駕駛的街車給你,有心機也夠專業。

駕駛視野勝SLS
與SLS相比,GT的車身短了92mm,無論視覺上或駕駛上的感覺都是相當明顯的,五年前在雷雨下首次試開SLS駛過大潭水壩時遇上迎面而來的小巴,車頭前端在駕駛視線3米外那種戰戰兢兢的恐懼感至今仍歷歷在目,雖然新GT的駕駛艙仍然在偏後的位置,車頭亦不過只比SLS短了不足4吋,但一般行車睇位卻比SLS容易得多,其中一個原因,我認為與GT的擋風玻璃面積及角度都改善了許多有關,以前SLS的擋風玻璃相對較垂直,駕駛視野像老爺車,而且是570匹馬力的老爺車,GT的擋風玻璃稍向前傾,駕駛視野範圍廣闊得多,即使是初次接觸亦很容易適應一切操作。

新GT維持FR前置引擎後輪驅動佈局,為了實現47:53的前後車重比率目標,AMG的專家費盡心思,除了為整部車帶來優雅形態的偏後駕駛艙及前中置引擎安裝點外,7速雙離合器自動波箱及尾牙都安裝在後軸之上,一般後驅房車的引擎與波箱緊接在車頭近座艙位置,動力在波箱輸出軸經傳動軸輸往後輪差速器,然後分派到兩個後輪,而GT的做法是引擎動力先經一條碳纖直軸傳至後軸上的7速波箱,再由與波箱緊接一起的差速器把動力分配到兩個後輪,這種稱為Transaxle的結構,可將波箱較高的重量數字撥歸後軸,令前軸的負重有所減少。另外,新GT的底盤及車身繼續以鋁合金為主要物料,但亦有因為特定原因而採用其他金屬,例如為了減少入彎時的轉向不足,AMG的專家在車頭前懸部分用了比鋁更輕的鎂合金,同時為拉勻這減掉了的重量,引擎艙蓋卻是鋼製,可見AMG對每項細節的計算都力求精準,而且有實際原因。

三千至六千轉瞬間可達
GT與SLS的引擎配搭分別代表兩個時代的設計,SLS用的是6.3公升自然吸氣引擎,而為了追求較佳的油耗與廢排表現,平治AMG已開始改用排氣量較小的Turbo引擎,例如C 63 AMG與AMG GT都已改用4.0公升V8雙Turbo機器,兩者的機件共用了大部分設計,例如兩個渦輪增壓器都夾在V形引擎兩排汽缸中間,設計較慳位之餘,亦可提升Turbo的工作效率,不過,GT「乾式」冷卻系統的設計比C63的「濕式」系統更接近賽車,引擎有一獨立機油泵從曲軸箱把機油主動抽出及輸往引擎前方的機油箱,機油經冷卻後再返回引擎,這設計可省卻引擎曲軸下的油盤部分,使引擎安裝點更低,有助降低機件的重心,機油的運行亦不受高速過彎時強大的橫向G-force影響,是更適合高性能跑車的設計。

純粹數字比較,新GT S的4.0公升V8引擎的510匹最大馬力比SLS的6.3公升V8機器少了61匹,最大馬力的輸出轉數亦提早了550rpm出現,有趣的是,新舊引擎的峰值扭力都是66.3kgm,新引擎的大扭力由1,750rpm持續至4,750rpm,SLS的峰值扭力則要4,750rpm才產生,換言之,新引擎有典型Turbo機器的個性,即是峰值扭力持續範圍闊,但最大馬力的輸出轉數就不及自然吸氣引擎高。

單憑紙上數據,很難估計新舊兩代的加速哪一部快,但特性肯定會不同,試車前估計是GT S的大扭力在低轉數出現,短程衝剌及出彎時的瞬間加速力理應更強,但實際反應則有點不同,我大部分時間都用SPORT +模式駕駛,感覺上3,000rpm以下的低轉區力量不夠SLS的6.3公升機器紮實,但3,000至6,000rpm一段則是瞬間可達,山路長直路望空盡油一衝,以為車速只是百二、三,原來已百五以上!每次在同一段山路開500匹馬力以上的跑車,盡油全力衝剌都有點步步為營,尤其較高轉的大馬力尾轆車,1、2波轉數將到頂時往往會出現因尾轆「捉不住」那巨大馬力而行不到直線的情況,路面濕或有沙石,類似險象更易出現,今次試GT S,天氣及路面狀況理想,同一段路波波盡方式走過3波頂,車尾仍沒有任何異樣,進行0-100km/h計時,以SPORT +模式及ESP系統處於SPORT HANDLING MODE得出的5.01秒已是最好,用RACE START或將ESP系統關掉,雖然有更震撼的頭段burn胎效果,卻無助改善時間。用SPORT +及ESP SPORT起跑,頭段反應受制於防滑系統的電腦,即時感覺及實際數字都偏慢,頭30km/h已用了1.87秒,很多車都做得到,如RACE START(即Launch Control)系統發揮得好,500匹左右的跑車理應只需1.1秒左右,換言之,若使用RACE START時有合適條件,常人開GT S應可在4.3秒內跑到100km/h。完成SPORT +模式起跑測試後,雖然數據上與廠方公佈的3.8秒有距離,但我發現路面上已留下長最少三、四十米的車胎痕,即是在猛力加速下的最少頭70km/h,後輪在ESP SPORT模式監控下,仍在一路跑一路spin的狀態,用更激烈的RACE或ESP OFF方式再跑,只會令spin的情況加劇。後來查看輪胎配搭,才知道測試車輪胎的Treadwear系數高達300,是用了兼顧到耐用性的偏硬物料所致,貼路性能卻不是最強,要更多grip、起步更快而不介意輪胎耗損較快的玩家,換一套Treadwear 120左右的街胎,動態表現相信會有很大分別,而理想的輪胎配搭,正正是我所指使用RACE START系統時的合適條件之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