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動物在大自然裡,吃下食物所產生的熱量,必須多於取得食物所消耗的體力,這樣才有多餘的力氣可以從事求偶生殖、逃命、抵抗疾病等各種工作。對大自然來說,動物吃下食物的最後,所有物質都會回歸大自然成為下一輪循環,因此開天闢地以來,大地萬物才能生生不息。

不過那是指生物在自然條件,配合環境繁衍生息的情形。到了人類出現之後就不一樣了,因為人類會改變環境,耗用資源,使環境來配合人類。這就是為什麼除了寄生在人體內的有機體之外,人類可以生存在地球上任何角落,而沒有一種生物能辦得到。人類改變環境的結果,就造成了環境生態的改變。當這些改變變得不再有利人類生活時,我們就說是生態的破壞。

舉例來說,現在六十六億地球人吃下的食物所能產生熱量遠遠少於付出的成本。我們生產食物所需要的肥料製造、畜牧、耕種、收成加工、包裝材料、運輸、烹調料理、加上廢物處理,無處不要消耗大量能源。而我們吃下肚子之後,一天所得不過是二、三千卡熱量而已!而這些因為食物而耗用掉的能源是不能回收的。

這是個投入一百塊錢成本,只賺到一塊的賠本生意,一直經營下去的話,最後當然會倒店。
三分天注定 ! 七分靠打拼! 爱拼才会赢♪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