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自然百科] 鼬科——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  描述: 陷入濒危的状态
本帖最後由 dxb 於 2010-5-8 07:17 AM 編輯

鼬科——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黄喉貂
  
学 名:Martes flavigula英文名:Yellow-throated marten别 名:密狗,青鼬,黄腰狸,两头乌,黄猺,黄颈黄鼬,黄腰狐狸


分类位置:  食肉目  Carnivora  鼬科  Mustelidae  
  貂属  Martes
  同物异名: Mustela flavigula Boddaert, 1758,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Boddaert, 1785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未列入
  黄喉貂目前已陷入濒危的状态。


外形特征:
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体型大小如小狐狸,体躯细长。体长40~60厘米,尾巴长38~43厘米,体重1.6-3.0千克。头部为三角形,圆耳朵,四肢短健,足五趾,爪小、曲而脱利。全身棕褐色或黄褐色,头部及颜面黑褐色,嘴角与下颌白色,喉胸部橙黄色,腹部灰褐,尾黑色。


分布范围:我国东北、西北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以及整个南方均有分布。主要分布省份: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台湾,香港。分布在以下保护区:牛姆林,武夷山(福建),武夷山(福建),白水江(甘肃),南岭,南昆山,新港珍贵动物,大明山,大瑶山水源林(广西),道真大沙河,麻阳河,雷公山,习水,佛顶山(石阡),梵净山,茂兰,董寨鸟类,济源猕猴,鸡公山,宝天曼(内乡),凉水,神农架,后河,桃源洞,壶瓶山,八大公山,索溪峪,八面山,莽山,鄱阳湖,武夷山(江西),岩泉,桃红岭,井冈山,老秃顶子,老秃顶子,白石砬子,罗山,庞泉沟,太白山,佛坪,佛坪,卧龙,金佛山,珠穆朗玛峰,哀牢山,苍山洱海,大围山,金平分水岭,怒江,高黎贡山,高黎贡山,铜壁关,清凉峰,天目山(浙江),古田山,乌岩岭,瓦屋山,大雾岭,朱家山,小溪。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长白山,中条山,中条山,都庞岭,关帝山,九连山,香山,五台山,芦牙山,太岳山,太行山,清凉峰,秦岭,千山,伏牛山,鄱阳湖。


  生活习性: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带,穴居在树洞及岩洞(缝中)中,喜欢在地面或倒木堆上活动。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夜间活动较频繁,多数成对活动,成群时较少。主要以啮齿动物、鸟、鸟卵、昆虫及野果为食,酷爱食蜂蜜,故称蜜狗,性情凶狠,有时也攻击羔羊及鹿科动物幼崽。每年春季产仔,每胎产2-3仔。
  黄喉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对所栖息的环境并无严格的要求。它以食物及隐蔽为主要条件而多活动于森林中。这种食肉动物的性情凶狠,常单独或数只集群捕猎较大的草食动物。其行动快速敏捷,尤其是在追赶猎物时,更加迅猛,在跑动中还能进行大距离的跳跃,它还具有很高的爬树本领。常在白天活动,但早晚活动更加频繁。行动小心隐蔽,视觉良好。当在林中巡游时,如闻异声,必先止步,窥听响动,有时还静伏树极间,观察地面的动静,如系可捕的猎物,则跳下扑杀之。
  黄喉貂是典型的食肉兽,从昆虫到鱼类及小型鸟兽都在它的捕食之列。小兽中,常捕食在树上活动的松鼠及鼯鼠。此外,除捕食幼鸟外,还捕食大型的野鸡类,如环颈雉、勺鸡、白鹇等。还可合群捕杀大型兽类,如小麂、林麝、斑羚,甚至小野猪。除动物性食物外,也采食一些野果、浆果


现状及至危因素:已陷入濒危的状态。栖息地被侵占或破坏及可捕食动物的减少是它们的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现有的保护措施及建议的保护措施:已被列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

国内亚种分化:东北亚种: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 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台湾亚种:Martes flavigula chrysospila 分布于台湾北部(乌来、埔里和东势)。海南亚种:Martes flavigula hainana 分布于海南(万宁县:兴隆和海口)。







thx 大大出post
太可爱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