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自然百科] 银长臂猿 濒危物种

 ,  描述: 野生保护
本帖最後由 dxb 於 2010-5-14 08:49 AM 編輯

银长臂猿-简介【食 性】:杂食性,以树叶、水果、果实、花苞为食。
银长臂猿,栖息在热带及亚热带的雨林和密林,树栖性、日行性。生活在高大的树林中,采用“臂行法”行动,像荡秋千一样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一次可跨越3米左右,加上树枝的反弹力可以达8-9米,且速度惊人。但是它们在地面上却显得十分笨拙。
由于爪哇岛人口的增长,而雨林正在迅速消失中。只有百分之四的银长臂猿的栖息地仍然存在。除了gununghalimun国家公园可能生活着1000只以上的银长臂猿,其他地区只有分散的小种群,很难维持其生存繁衍,目前野生的银长臂猿数量不满2000。
银长臂猿-形态特征 [url=/editsectionauth/%E9%93%B6%E9%95%BF%E8%87%82%E7%8C%BF/3] [/url] [url=#catalog] [/url]
银长臂猿
外表特征:公母的毛色皆为银或灰色,且有黑色的头帽。眉毛与下巴处也会有白毛分部。
8 -10 岁达性成熟,每胎1仔,寿命约 25 -30 岁,头及体长:44 - 64 公分,体重:公长臂猿 5.3 - 9.6 公斤,母长臂猿 5 - 7 公斤,毛浓密,体毛银灰色,叫声WOW..WOW...。
繁殖期时,雄性和雌性可用声音来建立彼此之关系并建立领域。在敌人(掠食者)出现时,用尖叫(大声尖锐)来警报同伴。
银长臂猿,主食水果,也吃叶子和花。用悬挂方式运动。在树上休息和睡觉。一夫一妻制。有社会制度,主要结构为一雄一雌和其后代,成年后会离群,移居他地。个体相互打扮接触来强化个体间关系。

银长臂猿-生活习性 [url=/editsectionauth/%E9%93%B6%E9%95%BF%E8%87%82%E7%8C%BF/5] [/url] [url=#catalog] [/url]
银长臂猿是动物中的高空“杂技演员”兼“歌唱家”,虽然体形纤小,站立起来身高不足1米,但前肢特别长,两臂伸开时可达1.5米左右,站立起来,两手下垂几乎可以触到地面,两条灵活的长臂和形的长手,使它们穿林越树如屡平地,无论觅食、玩耍、休息、求偶、生殖、哺育幼仔等全部在树上进行。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的身子悬挂在树枝上,双腿蜷曲,来回摇摆,象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9米。雌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如同飞鸟一般,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银长臂猿
银长臂猿的喉部长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它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形式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
特别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兽首先发出引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的亚成体单调的应和,“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山谷,几公里之外都能听到。
它们的这种习性,既是群体内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遗憾的是,它们高昂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偷猎者正是根据歌声寻找到它们的。
银长臂猿是最重感情的动物,当猿群中有受伤、生病或死亡者时,在相当的时间里,它们就不再歌唱和嬉闹,是动物中“感情最丰富”的动物了。
银长臂猿-所属科目简介 [url=/editsectionauth/%E9%93%B6%E9%95%BF%E8%87%82%E7%8C%BF/7] [/url] [url=#catalog] [/url]
银长臂猿
长臂猿科Hylobatidae是现在分布于东南亚森林中的小型猿类,有1~2属5~10种。为树栖类人猿的一科。长臂猿最显著的特征是两臂极长,在树枝间用臂性的方法移动,动作非常敏捷。长臂猿喉部有声囊,善于鸣叫,声音洪亮。 长臂猿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猿类,共有3~4种出现在我国境内,每一种的数量都不过几十至数百只,濒于灭绝。不同种类的长臂猿体型习性基本相似,属于镶嵌分布,不同种类很少出现在同样的地区,只有体型最大的合趾猿Hylobatessyndactylus和其它种类的长臂猿的分布区大面积重叠,分布最广的白掌猿Hylobateslar也出现在其它长臂猿的分布区,有人认为很多种长臂猿实际上只是白掌猿的亚种。
长臂猿的起源尚不清楚,我国发现的醉猿Dionysopithecus可能属于早期的长臂猿类。长臂猿科1属9种,亦有学者主张将合趾猿独立为一属。产于亚洲,无尾,手腕关节灵活,擅于作手臂渡越的动作,动作快速灵巧,有森林特技家的美誉。长臂猿皆为终身的一夫一妻配偶联系制,营小家庭群居生活,雌雄无体差,但部分品种有毛色差异。个体排他性高,常于清晨或黄昏大声鸣叫宣告领域;各种长臂猿的叫声虽不相同,多有固定「曲式」反复鸣唱,且只要族群中一头起唱,其余个体都会跟进加入大合唱,热闹异常。进化程度高,属小型类人猿,怀孕期7-8个月,寿命可达25年以上。
银长臂猿-种群现状 [url=/editsectionauth/%E9%93%B6%E9%95%BF%E8%87%82%E7%8C%BF/9] [/url] [url=#catalog] [/url]
随着近代人类经济活动领域的扩大,原始森林不断被开发,加上无端的乱捕滥杀,使长臂猿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数量显著下降,白颊长臂猿的分布仅限于云南南部的几个县境内,仅剩70只左右。白掌长臂猿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几个县境内,是我国长臂猿中数量最少的一种,仅剩下30-40只左右。白眉长臂猿生活在云南北部,的野外数量也仅有100只左右。  
我国黑长臂猿分布的变迁,大体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在18世纪以前开始减少,例如在三峡等地绝迹,但主要开始于18世纪。这一时期,陕西凤翔府的种群已经绝迹,其各地也在逐步减少,安徽安庆府和徽州府的种群也在这一时期消失。19世纪黑长臂猿种群继续减少,在长江以北只剩下陕西的周至、户县、镇坪,河南的光州,四川的万源,江北厅等少数地点还有残存;长江以南的湖南西北部、西南部,江西东部的袁州,安徽安庆、六安州,浙江天目山等地的种群相继消失,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分布区也有很大的缩小。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江以北分布的残存地点统统消失,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种群也相继灭绝。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黑长臂猿仅见于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其中分布于广西龙州大青山地区的黑长臂猿尚未开展研究,就已经于50年代绝迹。生存在云南的黑长臂猿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全省仅有不足1000只,其中有三分之一栖息在景东的哀牢山、无量山一带。  
银长臂猿-致危因素 [url=/editsectionauth/%E9%93%B6%E9%95%BF%E8%87%82%E7%8C%BF/11] [/url] [url=#catalog] [/url]
银长臂猿
1、致危的主要因素在于栖息地被破坏,特别是中缅边境一带,森林砍伐的规模越来越大,且尚未有效地制止。当地民族的刀耕火种也威胁着大片的长臂猿栖息地; 2、狩猎是次要的致危因素;
3、种群分布零碎,群与群之间相隔较远。近交衰退严重,造成后代生存能力减弱、繁殖性能降低;
4、性成熟脱离群体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后代的机会。
造成我国银长臂猿资源面临毁灭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森林的破坏和气候的变迁。银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动物,栖息于热带或热带性原始森林中,它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失去了森林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因此,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它们很快就会在我国的土地上消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