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電/面對下半年經濟的回調壓力,宏觀政策走向如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不能因為一時的數據稍有好轉而掉以輕心,不必因為一時的數據稍有回落而驚慌。宏觀政策要穩住,既向市場發出可以預期的明確信號,又為經濟穩中求進提供必要的政策環境支撐。
- V9 h& M0 t; }2 m# n; m3 A: W
* L% a( e9 b; H3 F& e: x1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要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定不移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O8 [/ W' V% w" @5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t# H$ J$ ~ c1 n6 {. U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政府部門將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為主基調的政策組合。中國當前面臨較大的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主要任務的結構性改革壓力,不力行改革就難以培育我國經濟長期的內生增長動力,依靠激進式貨幣寬鬆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不可持續,也不會成為當前政策的取向。 tvb now,tvbnow,bttvb# i1 e; c! E2 r; ?- Z. c( x$ l2 H
8 G2 z2 n8 g/ i/ _ 申萬宏源宏觀首席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和加快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財政政策更具優勢,其作用也會更大一些。要通過更有力度的財政政策,加大新基建投資,彌補民間投資不足,穩定經濟增長。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5 N% `; A6 ]% s
% T2 [3 a% D/ _' S- _( @: |tvb now,tvbnow,bttvb 在貨幣政策方面,李慧勇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要靈活有度,會更寬鬆。“除了要保持13%左右的社融增長外,如果下半年美聯儲加息、資金外流,央行將通過降准降息等手段應對可能的衝擊。”他表示,要通過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為民營企業“過冬”創造條件。通過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替銀行分憂,避免風險集中於間接融資。同時,通過注資等方式提升銀行經營能力,化解壞賬壓力。
2 @3 F6 k' Q8 b4 e: y- _0 p! j3 m7 |/ n! s+ Q
加快培育創新動力 . L! @$ g2 k/ |( o9 @, b$ Z0 e$ d
tvb now,tvbnow,bttvb" }3 H" i3 U% I/ r, C2 W( P
業內人士表示,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是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經濟藍皮書春季號:2016年中國經濟前景分析》認為,實現2016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除了積極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穩健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還要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一要大力發展新經濟,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好更快發展;二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促進消費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
; K9 A) p3 y$ p. f3 o. b; j$ Dwww3.tvboxnow.com8 }9 [: O; j k3 r( o$ h
李慧勇認為,中國經濟正處於出清過程中,隨著新經濟逐漸替代舊經濟,消費和“智造”將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6 m& @! K# W+ \+ `8 x; A
/ e6 y1 I7 `) w# f) y 權威人士日前表示,目前新動力還挑不起大梁。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經濟體量太大,“雙創”是需要的,但是靠“雙創”難以真正挑大梁,需要關注權重的傳統產業,針對具體問題出台具體的政策,未來這一塊工作是重點。
( `% y2 Q' U/ u+ Q% q! W
1 q' \6 ]3 G* S 潘向東也表示,經濟增長動力來自於兩大方面:傳統周期行業和新興行業。現在的情況是,傳統周期行業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回落壓力,新興行業在成長過程中面臨上升壓力,所以導致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也就是說新興行業的成長不能完全彌補傳統行業的回落,所以經濟會出現下行。要穩定經濟增長,必須加快經濟新動力也就是新興行業的發展,通過加快新興行業的發展抵消傳統行業在增長過程中的回落。 公仔箱論壇/ f* I8 \: Z, X& o5 R
www3.tvboxnow.com2 F7 W! X0 O% a* x!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在於供給側,在勞動力短缺、比較優勢逐步喪失、投資回報率下降等供給側要素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轉向技術進步與體制創新,創新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唯一動力。 |